close

IMG_5411.JPG

一直以來,我都覺得製作簡報(指powerpoint)和簡報(指短時間的重點報告)本身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於是今天晚上,我與朋友們決定去參加一場簡報工作坊【簡報有什麼好說?】,這場工作坊由兩位簡報專家擔任講者,分別是劉亮與王孜甯,孜甯也是竹竹波斯研究所的學姊,我們因此得知這個工作坊資訊。

兩位講者對於簡報的風格非常不同,劉亮講求脈絡性與上台之前的準備工作,孜甯則採用心理學的理論,著重於簡報內容的邏輯與資訊清晰度,於文章中段我再來詳述兩者講述的內容與分享我自己的心得。

 

工作坊舉辦在台師大附近的小巷弄中,一間叫做「議題製作所」的地方,聽說這裡還時常舉辦烹飪相關課程呢!(不過製作所地方很隱密,讓我們差點找不到位置XD)

製作所內部有木質桌子、玻璃落地窗,給人一種簡約自在的感覺,活動附上紅茶可自由飲用,場內的許多人似乎都互相認識,我猜想應該都是講者的親朋好友吧!(我們自己明明也是XD)

▼製作所內部空間

20746049_1593661567320090_549811977859020335_o.jpg

 

簡報的目的是清楚簡潔的溝通

講者一:劉亮

劉亮認為簡報的目的在於清楚簡潔的溝通,而ppt或影片等等,只是簡報者使用的輔助工具,不可捨本逐末。我認為以這段話作為今天主題的開場真是再好不過。

劉亮認為有幾個原則必須先掌握,第一:需掌握個人表達能力,每個人不同,適合方式也不同。第二:觀眾是聽講者說話,而非來看ppt。

接著,劉以一場簡報的整體步驟順序來說明,底下分享我今天在工作坊聽到的幾個重點:

Step1.構想:注意三件事

1. 說話速度

可以用150字/mins 來估算一場簡報大約的講話字數,藉此估計講稿的量。

(例如:一場20分鐘的簡報,大約可以有3000字,那就先準備約3000字的講稿,將不重要資訊刪除,再依據講稿製作ppt。)

2. 時間分配

共有兩種參考形式,

 

第一種是「引言、重點一、重點二、重點三、結論」;

  引言   2 mins
  重點一   5 mins
  重點二   5 mins
  重點三   5 mins
  結論   3 mins


第二種是「主張、理由、具體事例、結論」。

  主張、論點   3 mins
  理由、根據   10 mins
  具體事例   5 mins
  結論   2 mins

 

3.自由書寫: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最後再整理成講稿。(亦可以採用說故事的方式)

  ✔  幫助有效集中思緒

  ✔  回溯思考路徑的線索

  ✔  做想過與沒想過的檢核


Step2.包裝

包裝的重點在於視覺化,如果過於單調的圖,可以先去背,再做雙層次的呈現(這個部分比較難用言語表述,可參見下方範例)。

另外,可以將整張投影片的構圖依照攝影的三分法則來做,突顯重點。

 

Step3.呈現

最後一步,就是即將上台演出之前,可以事先彩排,增加熟練度,彩排時也可以適時加入肢體語言的演練。

講者最好能夠提早到達現場,確認器材和場地的情況。

事前也可以先收集聽眾資訊,修正簡報內容或互動方式。

在演出過程中可以安排巨星時刻,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。

巨星時刻:指整場簡報的亮點,可以用實體物件或個人擅長的表演呈現。

 

整體而言,劉將簡報視為一場show,上場前從構思內容開始,依循步驟,到最後完成簡報並上台呈現等等都是簡報的環節。

▼單一圖片的雙層次呈現(投影片內資料來自維基百科)

螢幕快照 2017-08-12 上午11.58.58.png

 

PowerPoint不只要有Power,還要有Point

講者二:王孜甯

孜甯主要將簡報定位在投影片(powerpoint)的製作,主要關注製作效率視覺化問題。

她以認知心理學的認知負荷理論出發,說明雜訊和資訊不同,以及其對應的處理方式。

 

認知負荷理論(Coginative Load Theory):指每個人大腦的工作記憶(working memory)容量有限,當人們從事認知活動時,會使用一定的認知資源,當認知資源使用過多,就會產生認知超載的情形。

簡言之,就好像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個固定的容量(每個人的容量大小不同)(空水杯),當你在思考所接收到的訊息時,就會用掉這個容量(加水),當訊息過於複雜(水加太多),使用容量就會不夠用(水溢出)

 

首先,我們需要先將投影片裡的資訊分成雜訊資訊

   ☛  雜訊:指與學習內容無關的訊息,通常稱為外在認知負荷,因為人們使用了多餘的認知資源。

   ☛  資訊:指與學習有關的訊息,通常稱為內在認知負荷,因為人們使用了必須的認知資源。

 

雜訊過多的時候,我們應該減少雜訊。當資訊過多的時候,我們應該管理資訊

 

我們可以根據不同情況,將投影片內容做不同的處理,以下分兩種情況說明:

 

1.雜訊過多,減少雜訊:

  ☛  連貫原則(Coherence):刪減無關元素,例如:多餘的顏色、邊框、無關文字等等。同時可以用遮罩、霧化等方式減少無關元素,但保留整體感。(可見下方圖片範例)

  ☛  接近原則(Contiguity):拉近相關圖文/資訊,盡量做到圖文整合,避免觀眾眼睛移來移去。

 

2.資訊過多,管理資訊:

  ☛  分段原則(Segmenting):分出區塊,將不同類型內容做區隔,例如:將說明與舉例分開用不同顏色或背景標示。

  ☛  信號原則(Signaling):指出重點,利用大小、顏色、方向、圈選、背景的差異等方式,凸顯重點。

 

最後,孜甯還推薦了許多好用的網站,以下一併提供給大家參考囉:)

⦿  freepik:有許多免費,但解析度高的好圖可以使用。

⦿  Flaticon:有許多免費的icon可以使用。

⦿  LibreStock:有許多免費,但解析度高的好圖可以使用。

⦿  Nippon Colors:有許多日本色的色號可以參考。

⦿  The Stocks:圖庫整合網頁。

⦿  OfficePlus:沒有風格設計靈感時可以參考。

⦿  商業簡報網:有許多簡報相關資訊與課程。

⦿  Canva:沒有風格設計靈感時可以參考。

⦿  簡報藝術烘焙坊:有許多簡報結構安排的介紹與課程。

 

整體而言,孜甯強調投影片的製作,並且讓聽眾透過投影片的輔助可以很快抓到重點,她說:「我自己是freestyle,投影片做完,我基本上就可以講。」

▼半透明遮罩使用,將一張投影片拆成多張,投影時可以看到動畫效果

  (投影片中的文字內容來自維基百科)

螢幕快照 2017-08-12 下午12.08.11.png   

螢幕快照 2017-08-12 下午12.08.14.png   

螢幕快照 2017-08-12 下午12.08.18.png

▼使用原則架構圖

IMG_5414.JPG

 

每個人風格不同,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

我回想自己製作簡報的經驗,似乎跟孜甯比較接近,我會事先在腦海構思整體架構(有時會寫在紙上),然後就依循講解思路直接開製作簡報,做完通常就可以依照自己的思路去講,比較少花時間在講稿或文字的準備上,不過最後我還是非常認同劉亮的開場「投影片只是溝通的工具,每個人風格不同,所以還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」,希望每個人都能琢磨出自己的一套簡報方式,然後不斷精進它!!!

 

▼最後附上一張與講者的合照

20773725_10210190260741568_540586237_o.jpg

 

文/小熊秘書

圖/小熊秘書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熊秘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